18.5米高的花岗石碑体上,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的鎏金大字在太阳下闪耀着光芒;广场一侧长长的英名墙上,929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这里更镌刻进历史。
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,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、浙东行政公署等机关驻地,地处浙东四明山腹地,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,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。
1943年年初,伪军第10军第37团1营占据梁弄后,苦心经营数月,在镇内构筑起号称“中国式的马其诺防线”的坚固工事——狮子山102.0高地的主碉堡居高临下,周边112.0高地的三个地堡呈扇状配合,加上堑壕、铁丝网和街巷障碍物,形成了立体防御体系。伪军自诩固若金汤,却不知这里即将上演一场同心破敌的经典战例。
1943年4月23日黎明,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发起了收复梁弄的战斗。战场上新四军英勇杀敌,街巷里当地群众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。16岁的情报员张钦寿多次冒险带路,协助侦察员绘制出精确的敌布防图。地下党员罗家森化装成收灰农民,走街串巷摸清每个火力点。当部队陷入巷战僵局,数十户百姓毅然推倒自家院墙,为战士开辟穿墙突袭的通道。在狮子山高地争夺战中,民兵黄桂仁冒着弹雨连续背送8名伤员,一位牺牲的战士压得他几乎直不起腰,他仍用尽全身力气坚持着背到后方。商铺送来煤油,农民用辣椒制成土“毒气弹”,妇女穿梭火线送水送饭……全民参战,军民齐心,最终使敌人苦心经营数月的防线在一天内土崩瓦解。
(1945年3月22日,美国飞行员托勒特伤愈归队时,与浙东游击纵队领导人合影。)
80年沧海桑田。当年群众推墙助战的老街已经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,作为临时救护站的祠堂如今挂上了“共富工坊”的牌子,浙东(四明山)抗日根据地旧址群里满是怀着崇敬之心的游客……
“梁弄战斗的胜利,让老区人民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。今天,我们把团结的力量投入到共同富裕的实践。”横坎头村书记邱民波指着旧址群说,村里用心维护革命遗址,并建成“浙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”,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。红色旅游还带动了农家乐、民宿和土特产销售,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2024年的53381元。
此外,横坎头村党委牵头开展“红锋共富”党建联建,创新“1+5+3”联建机制,以横坎头村1个村为核心,吸纳周边5个村,引领带动3个村,将分散资源整合成发展矩阵。
“片区以美丽田园观光为主题,串联横坎头红色文化、汪巷村状元进士文化和甘宣村生态采摘文化,打造全长6公里的小火车观光环线,将各村标志性景点连成线,并通过统一运营、分村受益的收益分配机制,每年为周边村带来超过10万元的收益。”梁弄镇党委书记李明说
“有了小火车,游客变多了,大家都来打卡。”甘宣村大溪农场负责人马汉强开心地说。
(乡村游客)
在横路村的四明山耕“共富工坊”里,10余名村民正在包装直播间里卖出的蔬菜。“各村的玉米、樱桃、杨梅等果蔬,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线上平台直播销售。”工坊负责人王文艳介绍说,工坊还开展各种产品的深加工研发,增加农副果蔬的附加值,助力村民创新创收。
红色热土、绿水青山不仅吸引了游客,还吸引了众多青年创业者来到这里大显身手。
“在城里加班喝咖啡是为了‘续命’,在这里是为了生活。”在横路村创办了“杉野茶咖”的李栽培说自己26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城市,因为繁忙、内卷,加上生活的高成本总是感到疲惫。“定义自己的成功”,他选择来到乡村。如今,杉野茶咖一天能卖600杯。
“据统计,梁弄镇吸引新农人、农创客62人,带动就业1200余人。”李明说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曾毅 通讯员干雨微)配资炒股门户
鼎宏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